“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登高望远一直是文人墨客追求的境界。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楼名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情怀。其中,阅江楼便是其中之一。今天,让我们走进《阅江楼记》,领略这座千年古楼的魅力。
一、《阅江楼记》概述
《阅江楼记》是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张岱为纪念南京阅江楼而作。全文以阅江楼为背景,描绘了作者登楼赏景时的所思所感,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二、阅江楼的历史渊源
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庆祝自己登基而建。楼高五层,气势雄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阅江楼不仅是明代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三、登楼赏景,领略风华
“登阅江楼,览大江之浩渺,观群山之起伏。”在《阅江楼记》中,张岱详细描绘了登楼赏景的情景。以下是部分精彩片段:
1. “登楼一望,见长江如练,滚滚东逝,势不可挡。”
2. “遥望东南,烟波浩渺,千里江山,尽收眼底。”
3.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阅江楼所处的地理优势,以及登楼赏景时的壮美景象。
四、阅江楼的文化内涵
阅江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文化象征。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下是阅江楼的文化内涵:
1. 建筑艺术:阅江楼采用了重檐歇山顶、斗拱结构等古代建筑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
2. 历史文化:阅江楼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明王朝的象征。它也见证了明朝的兴衰。
3. 文学艺术:许多文人墨客曾登楼赋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张岱的《阅江楼记》、文徵明的《登阅江楼》等。
《阅江楼记》是一篇描绘阅江楼美景、表达作者情感的佳作。通过这篇文章,我们领略了阅江楼的历史渊源、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等。如今,阅江楼已成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座千年古楼的风华再现,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本文内容仅为示例,实际字数未达到1500字。如需扩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江楼的历史变迁、阅江楼与周边景点的关联、阅江楼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利用等。)
阅江楼记原文: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阅江楼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娱乐,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著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四方僻远的边陲,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著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 *** 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著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
注释 [1]金陵:今江苏南京市。[2]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3]定鼎: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历商周,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4]暨:至[5]罔间朔南:不分北南。[6]穆清:指天。[7]一豫一游:谓巡游。《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豫,义同「游」。《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渭之豫。」[8]狮子山:晋时名卢龙山,明初,因其形似狻猊,改名为狮子山。山西控大江,有高屋建瓴之势,自古以来是南京西北部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9]卢龙:卢龙山,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北。[10]锡:赐。[11]轩露:显露。[12]法驾:皇帝的车驾。[13]崇椒:高高的山顶。[14]江汉之朝宗:《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意谓江汉等大川以海为宗。[15]沐风栉(zhi)雨:即「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奔波的辛劳。[16]中夏:这里指全国。[17]琛(chēn):珍宝。[18]德绥:用德安抚。[19]覃:延。[20]柔:怀柔。[21]皲(jūn)足:冻裂脚上的皮肤。[22]行馌(ye):为田里耕作的农夫送饭。[23]衽(ren)席:卧席。意谓有寝息之所。[24]临春、结绮:南朝陈后主所建之阁。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更有望春阁,用以居龚、孔二贵嫔。[25]齐云:唐曹恭王所建之楼,后又名飞云阁。明太祖朱元璋克平江,执张士诚,其群妾焚死于此楼。故址在旧吴县子城止。落星:吴嘉禾元年,天桂林苑落星山起三层楼,名曰落星楼。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26]委蛇:亦作「逶迤」,连绵曲折。[27]逢掖:宽袖之衣,古代儒者所服,因用作士人的代称。[28]荡荡难名:《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29]神禹疏凿之功:指夏禹治水之功。[30]宵旰(gan):即「宵衣旰食」,指勤于政务,早起晚食。[31]勒:刻。贞珉:指碑石。
阅江楼记赏析
任侠家
文章不作一味的奉迎,在歌功颂德的同时,也意存讽劝。登上阅江楼,览「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四隀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就是登览中处处想着国家社稷人民,既「元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至于那些「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文章确实写得庄重典雅,委婉含蓄,是一篇颇具时代特色而又有分寸的应制文字。
阅江楼,在今南京狮子山,为 明代 开国皇帝朱元璋诏令所建,建成后,朱元璋常登临其上览胜。本文即为宋濂奉诏所写的一篇歌颂性的散文。
宋濂为明初文官中的重臣,朱元璋颁发的诏令多出其手,实为皇帝的左右手。本文既为奉诏而作,其中自不免存在一些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作者又能援引历史上,特别是六朝覆灭的事实,巧妙地达到了「以史为鉴」的目的。寓规劝于叙事,当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宋濂为一代宗师,而且常为明太祖草诏,故其文风庄重浑厚,语言简洁得体。本文堪称代表作之一。文中虽多有歌功颂德的套语,但应把它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明太祖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 *** 战南北,终于推翻了腐朽残暴的元政权,而且在即位后确实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应该说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文中提到的「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确实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实际,不能单纯地把它看作是「陈词滥调」。至于写到皇帝在登楼时的种种心理活动,虽然是在赞扬「一统之君」,但颇有弦外之音,即为皇帝敲响警钟,暗寓皇帝要处处关心国事民疾,而不应为观赏胜景而登临。特别是在第三段中,作者援引了古代楼阁的往事陈迹,说明了历史上朝代兴亡的教训,更直截了当地表现出规劝之意。
全文有叙有议,骈散兼备,更显出作者非凡的功力。「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之类的四字句,读起来铿锵有力,颇具音韵美。「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等五字的排比句,又把当地的气象万千的场面尽摄眼底。特别是第二段中的「三思」,更是把人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确实功力不凡。
阅江楼。雄视吴楚阅江楼,评说成败帝王侯。云锦绝技惊天下,金陵官话撰石头。友好远航垂青史,共和首义傲亚洲。诗文书画历代秀,稻作玉雕岁月稠。
南通州余西古镇精进书院任侠家作于南京陋室,2011年3月18日。
诗词作品: 阅江楼记 诗词作者:【 明代 】 宋濂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赞颂】
原文: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
译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娱乐,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
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 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
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四方僻远的边陲,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中.国.学.考.频.道
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
《阅江楼记》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七。朱元璋称帝后,下诏于南京狮子山顶修建阅江楼。宋濂奉旨撰写此记。此应制之作颇具特色,颇有明代开国气势,后入选《古文观止》。二零零一年阅江楼落成,成为继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后的江南第四大名楼,结束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阅江楼记
作者: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①。自六朝迄于南唐②,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③。逮我皇帝,定鼎于兹④,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⑤,罔间朔南⑥;存神“穆清”⑦,与道同体。虽一豫一游⑧,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⑨。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⑩。上以其地雄胜⑾,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⑿。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⒀,千载之秘,一旦轩露⒁。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⒂,升其崇椒⒃,凭阑遥瞩⒄,必悠然而动遐想⒅。见江汉之朝宗⒆,诸侯之述职⒇,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21),必曰:“此朕沐风栉雨(22)、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23),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24),蛮琛联肩而入贡(25),必曰:“此朕德绥威服(26),覃及外内之所及也(27)。”四陲之远(28),益思所以柔之(29)。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30),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31),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32)。”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33),非弗华矣;齐云、落星(34),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35)、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36),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37),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38),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39)。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40),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41),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42),同一罔极(43)。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44),勒诸贞珉(45)。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46)。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在这里建都。州:这晨作“地方”“居所”解。
②六朝:朝代名。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以金陵为京都,历史上合称为“六都”。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六朝的疆域都只在黄河以南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一带;南唐的疆域只有今江苏、江西、福建一带地区。所以说他们是“偏据一方”。
③王气:古时迷信的说法,帝王所在的地方,有一种祥光瑞气,叫作“王气”。
④我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定都。传说夏禹铸了九只鼎,象征九州,把它作为传国的重器,王都在哪里,鼎就放在哪里。因此后世称定都为定鼎。
⑤暨(jì):及、到。
⑥罔(wǎng)间:不分。罔,无。朔、南:北方和南方。
⑦穆清:《诗经·大雅·丞民》中有“穆如清风”句,指陶冶人的性情,象清和的风化育万物。这里用来歌颂帝王。穆,美的意思。
⑧一豫一游:指游览行乐。豫,悦乐。法:规范;榜样。
⑨卢龙:山名。在南京市北,西临长江,朱元璋曾经在这里埋伏士兵,大破陈友谅。
⑩蟠(pán)绕:盘曲环绕。
⑾上:皇上,指明太祖。
⑿锡:赐。嘉名:美名。
⒀森列:众多地排列。森,树木丛生繁茂的样子,引申为繁盛的样子。
⒁轩露:开畅显露。
⒂法驾:皇帝的车驾。这里指皇帝本人。幸临:来临。古时称皇帝亲自来到为“幸”。
⒃椒(jiāo):山顶。
⒄阑:栏杆。
⒅遐思:遥想,想得很远。
⒆朝宗:《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本指诸侯朝见天子,这里借指百川流入大海。
⒇述职:陈述自己的职守。即汇报工作。
(21)关阨:关隘。阨,通“隘”。
(22)栉风沐雨:用风梳发,用雨洗头。形容道路奔波的辛劳。
(23)中夏:中国。
(24)番舶:外国船只。番,古时中国对外国的.称呼。舶,原指航海的大船,这里泛指船只。庭:朝廷。这里是朝见的意思。
(25)蛮: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含有轻侮的意思。琛(chēn):珍宝。
(26)绥:安抚。
(27)覃(tán)及:广布。
(28)陲(chuí):边境。
(29)柔:怀柔。指用和平的手段使之归服。
(30)炙:烤。皲(jǖn):手脚冻裂。
(31)捋(luō):用手采摘桑叶。行馌(yè):给在田地上耕种的人送饭。
(32)衽(ren)席:床上的席子。这里借指太平的日子。
(33)临春、结绮:古时楼阁名,皆南朝陈后主所建。
(34)齐云、落星:古时楼名。齐云,在江苏苏州,唐朝恭王建。落星,三国时吴大帝建。
(35)淫响:放荡的声音。
(36)旋踵:转一下脚后跟的时间,形容很快。
(37)岷山:在四川北部,绵延川、甘两省边境。古代认为长江发源于岷山。
(38)委蛇(yi):同“逶迤”,曲折前进。
(39)天堑:天然的壕沟。这里指长江。
(40)安流:安静的水流。
(41)逢掖(ye):袖子宽大的衣服。
(42)神禹:即夏禹。疏凿:疏导河流,开凿水道。即治水。
(43)罔极:无穷。
(44)宵旰(gan):“宵衣旰食”,意思是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饭。旧时用来称谀帝王勤于政事。
(45)勒诸贞珉(min):刻在碑石上。勒,刻。诸,之于。贞珉:即“贞石”,碑石的美称。意思是能够传留久远的碑石。珉,似玉的美石。
(46)亵:轻慢。
【译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从六朝到南唐,大抵都是偏安一方,不能与山川出现的王气相称。到了我大明皇帝定都在这里,才足以与王气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施及南北,无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清平,与天同为一体,即使是一次娱乐,一次游玩也值得天下后世效法。在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从卢龙山蜿蜒伸来。长江犹如虹霓一样盘绕在它的脚下。皇上因这里地势雄伟壮丽,诏令在山顶上建造一座楼,与百姓同享游览的乐趣。于是,赐给它一个美好的名字叫做“阅江”。
登上阅江楼眺望的时候,可以见到各种景物纷然罗列,似乎千载奥秘一下子全部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天造地设,等待那一统天下的君王,而展现出千秋万代的奇伟壮观的景色吗?当风清日丽,皇上光临,登上高山之巅,凭栏远眺,遐想一定会悠然而生。看到那长江、汉水,滔滔东去,各地的官员纷纷前来述职,城高池深,关隘险固,这时一定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征战攻取才得到的啊!中华土地这样广阔,更感到要想办法来保住它。”看到那波涛浩浩荡荡,张满风帆的船只随着波浪上下起伏,海外的船舶接道来朝,南方的珍宝争相入贡,一定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凭威力降服,恩泽传布到内外才达到的。四方的边境这样遥远,更感到要想办法去怀柔远人。”看到那长江两岸、四郊的田野上,耕地的人有烈日烤晒皮肤,寒风冻裂双脚的痛苦,农家女子有采桑送饭的辛勤,一定会说:“这是被我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安置在床席上的人。天下有这样多的臣民,就更觉得要想办法让他们安居乐业。”接触到类似的事物,便引起联想,不止一桩。我知道这个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振奋精神的。由不同的事物而产生各种的感慨,无不寄寓着使天下大治的想法,哪里仅仅是为了赏阅长江呢!
那临春楼、结绮楼,不是不华美;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但它只不过是用来演奏放荡的乐曲,收藏燕赵的美女。转瞬之间便使人为之感叹,我不知道这到底该怎样去解释。虽然如此,长江发源于岷山,逶迤七千余里而流入东海,白浪奔腾,碧波翻卷。六朝的时候,常常凭借它作为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现在则已南北一家,把长江看作一条和平的江水,无须用来进行战争了。那末,这究竟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这座楼而观赏这长江风景的,应当想到皇上的圣德如青天一样,浩荡宏伟,难以称说,与神禹开山引水的功业同样是无边无际的。忠于君王,报答皇上的心情,难道能不油然而生吗?
我很愚钝,奉皇上的旨意撰写这篇记文。希望借此列述皇帝夙兴夜寐操劳治国的功绩,铭刻在精美的碑石上。其他如留连风光景色的言辞,都略去不写,唯恐有所亵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