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公园,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是游客们游览太原不可或缺的好去处。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晋祠公园的景点。
一、晋祠公园概况
晋祠公园占地面积约3000亩,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是太原市的一大旅游胜地。
二、晋祠公园主要景点
1. 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内供奉着晋祠圣母,即晋文公的夫人。圣母殿建筑宏伟,气势磅礴,殿内壁画、木雕、石雕等艺术珍品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2. 献殿
献殿位于圣母殿前方,是晋祠公园内另一座重要的古建筑。献殿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3.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是晋祠公园内一座著名的桥梁,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梁造型独特,宛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气势磅礴。桥下鱼沼碧波荡漾,鱼儿欢快游弋,为游客们带来一份宁静与惬意。
4. 晋祠三绝
晋祠三绝指的是晋祠公园内的三件绝世珍宝:悬空寺、飞来石、卧佛。这三件珍宝各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5. 晋祠古树
晋祠公园内古树众多,其中不乏千年古树。这些古树见证了晋祠的历史变迁,成为了公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晋祠公园游览路线推荐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游览晋祠公园,以下推荐一条游览路线:
1. 从公园南门进入,首先参观圣母殿;
2. 沿着中轴线向北,参观献殿;
3. 沿着中轴线继续向北,参观鱼沼飞梁;
4. 沿着中轴线继续向北,参观晋祠三绝;
5. 游览完中轴线景点后,可以沿着公园东、西两侧游览,欣赏晋祠古树等自然景观。
四、晋祠公园周边美食推荐
游览晋祠公园的不妨品尝一下太原当地的美食。以下是一些推荐的美食:
1. 刀削面:太原刀削面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而闻名;
2. 拨丝山药:这是一道甜菜,色泽金黄,口感软糯;
3. 羊肉泡馍:太原羊肉泡馍以其鲜美的汤汁和香嫩的羊肉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晋祠公园作为太原市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如果你来到太原,不妨来晋祠公园游览一番,相信它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回忆。
晋祠的具体位置是在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水滨,晋祠里有几十座古老的建筑,保存得还比较完整。晋祠内环境十分优雅,风景也是格外的秀美。晋祠因为自己的塑像艺术被世人熟知。晋祠里有诸多几点,比如难老泉、天龙山景区、侍女像以及圣母殿。
晋祠里主要的三个景点如下:
1、晋祠博物馆
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
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晋祠内还有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并手书的《晋祠铭》碑,十分珍贵。
2、天龙山景区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
3、圣母殿
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圣母传为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1、晋祠公园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
3、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
4、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侍女泥塑为宋代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共有43尊之多,为圣母殿最著名的艺术品。邑姜居中而坐,神态庄严,凤冠霞帔,雍容华贵,强烈地表现出皇后的仪容与风采。其他彩塑侍女像有的捧饮食,有的侍起居,有的奏乐歌舞,有的捧文印翰墨等,身材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这些侍从都是根据秦制度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唐宋因袭其制,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她们或幽怨、或忧郁、或愠怒、或哀思,神态自然逼真,面目俊俏可爱,造型生动,眉目传神,表达出被禁锢深宫,身心备受摧残的宫女的强烈不满情绪。其塑造手法突破了古代寺院中宗教题材的平淡,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代泥塑的精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天古树周柏,老枝纵横,盘根错节,位于圣母殿左侧,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左右两株,同年所植,故称齐年古柏。一株为东岳寺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余,形似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北宋欧阳修在庆历三年(1043年)来到晋祠题写诗句:“地灵草本得余润,郁郁古柏合苍烟。”明末著名书法家博山也在树旁留下“晋源之柏第一章”的名笔。晋祠古木众多。树龄最长、最负盛名的是植于周代的两棵柏树与汉、隋、唐的三株槐树。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晋水由智伯渠溯流而上,即难老泉。整个泉系,形成一组的建筑组合。其中有七孔八眼的泉眼,有神奇的中流砥柱、张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还有“南海眼”的难老泉亭,然后是水母楼。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水塘,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是晋水的主要泉源,流量1.8立方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两渠。因它晶莹澄澈,冬暖夏凉,畅流不断,终年生生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难老泉水世世代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因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所以晋水浇灌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口感香醇,回味无穷,是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的米中极品。泉源上有北齐天保年间所建水母楼,头层三间带廊二层为三间。歇山式屋顶,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
难老泉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一种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