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它见证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沧桑岁月,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开平碉楼,探寻那段尘封的历史,感受一个时代的变迁。
一、开平碉楼的起源
开平碉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我国南方地区饱受海盗、土匪、洋人等外来势力的侵扰。为了抵御这些威胁,当地居民纷纷修建碉楼,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开平碉楼的特点
开平碉楼具有以下特点:
1. 多样性:开平碉楼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四角形等,建筑风格各异,如中西合璧、岭南风格、苏式风格等。
2. 实用性:开平碉楼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具有居住、储藏、娱乐等多种功能。
3. 文化内涵:开平碉楼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西方建筑艺术和当地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开平碉楼的历史故事
1. 防御外敌: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平碉楼成为了当地居民抵御日军侵略的坚强堡垒。许多碉楼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2. 亲情守望:开平碉楼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许多碉楼内留下了亲人们为彼此守望、思念的痕迹。
3. 历史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平碉楼也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如今,许多碉楼已成为废墟,但它们依然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
四、开平碉楼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开平碉楼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对濒危碉楼进行修复;另一方面,开展学术研究,挖掘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内涵。
1. 修复工程:2010年,开平碉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部分濒危碉楼进行修复,使其重现昔日风采。
2. 学术研究:我国学者对开平碉楼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建筑、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梳理和为开平碉楼的传承提供了理论依据。
开平碉楼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段珍贵记忆,它见证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如今,这些尘封的历史正在逐渐揭开面纱,让我们有机会领略那段沧桑岁月。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历史沿革和趣闻: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南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
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
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
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
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平碉堡
碉的意思是:碉堡,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
碉楼的特点:
从外形上面来看,特别像碉堡的造型,所以结构上非常的牢固,而且经久不换。并且制作工艺是比较复杂的,能够更好的体现工人的技术精湛。这种楼主要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和放置粮草的,外部非常的坚硬。
功能:
能够很好的起到防卫的功能,一旦遇到紧急的情况,可以全部撤离到里面,起到一个安全保护的作用。碉楼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而且从建筑风格上面来看,也是非常独特的是当地比较典型的建筑代表。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拓展:开平碉楼
是中国广东省开平市独特的建筑群体,也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瑰宝。这些宏伟的碉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居民的记忆和乡土情怀。本文将基于真实的历史记载,为读者讲述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历史故事,一起探索这座独特的建筑群体。开平碉楼建造始于明代,达到鼎盛时期则是在清代。
这些碉楼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的村落之中,是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而建造的。碉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式和西式元素,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开平碉楼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广东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碉楼不仅是居民的居住场所,更是社区的凝聚力和乡土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