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城 恩施简介(恩施土司城表演时间)

旅游攻略 (5) 2周前

恩施,这座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不仅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更是土司制度的发源地。而土司城遗址,便是这座古城的历史印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司城,探寻那段尘封的历史。

一、土司制度与土司城遗址

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存在于西南地区。恩施土司城遗址,位于恩施市区西南隅,是土家族土司制度的代表性遗址之一。据史料记载,恩施土司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历经明清两代,至民国时期才逐渐废弃。

土司城遗址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由城墙、城门、土司府、炮台、烽火台等建筑组成。其中,土司府是土司城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土司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土司城遗址的建筑特色

土司城遗址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建筑特点。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土司城遗址的建筑特色:

1. 城墙:土司城遗址的城墙采用土石结构,高大坚固,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城墙上有瞭望台、敌楼等设施,加强了城防功能。

2. 城门:土司城遗址的城门共有四座,分别是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城门上方刻有“恩施土司城”四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

3. 土司府:土司府是土司城的主体建筑,分为前厅、中厅、后厅三个部分。前厅为接待客人之地,中厅为土司办公之地,后厅为土司居住之地。土司府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4. 炮台:土司城遗址的炮台位于城墙之上,是土司城的重要防御设施。炮台采用砖石结构,顶部设有炮眼,可以发射火炮。

三、土司城遗址的文化价值

土司城遗址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土司城遗址的文化价值:

1. 土司制度研究:土司城遗址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土司制度的历史背景、发展演变以及社会影响。

2. 民族文化研究:土司城遗址反映了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为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3. 旅游资源:土司城遗址作为恩施古城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土司城遗址作为恩施古城的历史印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通过探寻土司城遗址,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土司制度的历史,还可以领略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文化魅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加强土司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让这座古城的历史印记得以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恩施土司城简介

恩施土司城是一座超大型仿古土司城建筑群,位于湖北恩施。是土家文化的核心代表区,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恩施土司城简介

恩施土司城,位于恩施市,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展示土司文化的核心景区。建筑工程和艺术审美世所罕见,融合了土司神韵和土家文化,将整个土司城建设得完美无缺。

:主要景点

1.土司程门楼

恩施土司城有古老的高达门楼,称为土司朝门。是展现土司功德的丰碑和雄伟建筑。看起来华丽而充满艺术气息,建筑风格在土家族文化中极其博大精深。

大门上刻着古代守护神,门楼高25米,宽12米。整个建筑气势磅礴,结构惊人。门楼上的许多设置代表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时间的记录,代表了一年中丰收的季节。

2.于风大桥

这是一座模仿古代风雨桥的超大型建筑。桥上设有桥廊,上面雕刻着各种精美绝伦的图像,充满了丰富的智慧和艺术欣赏价值。

3.林俊神庙

土家族远古祖先林俊的建筑采用了三层三层檐廊柱的风格,雄伟的建筑风格完美展现了土家族先民的创业精神。

4.烤面包锅匠

这是专门训练酋长的地方。学校院子里摆放着大量冷兵器和古代战争工具,向世人展示了古代先民的战争艺术和技能。

5.土家民居

吊脚楼是土家族最典型的民居,一般依山而建,周围有竹林、溪流、湖泊等。自然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6.王宓金九大厅

唐久是土司城最重要的部分,共有333根柱子和333根石柱。它的建造符合帝王的文化魅力,整个建筑看起来富丽堂皇,充满帝王气息。

7.土司城墙

土司城墙全长2320米,总宽平均1.2米。建筑极为坚固,防御能力极佳。这反映了土司之间经常爆发战争和冲突的历史真相。

8.钟楼

9.鼓楼

是鼓楼土司城墙上面的军事设施。这是一个敲锣打鼓展示军事智慧的地方。

10.百花园

恩施土司城的历史简介

湖北省恩施土司城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比较陌生,但是在湖北当地知名度非常高,这是做一座大型的仿古建筑群,也是我国土司文化最重要的展览区,对于了解和研究土家族以及土司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极具观赏价值。

恩施土司城可玩性分析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城区而不是在偏远而又神秘的山林,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之后才得知这里并不是单纯的古迹景观,而是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景观,方便远道而来的客人近距离也更立体地了解恩施的土司文化。

恩施土司城是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属古迹与建筑类园林景观民俗风景区,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地方民间艺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

恩施土司城历史介绍

土司文化与汉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数年前的历史发展中又相互影响交融。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

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

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恩施土司城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

吊脚楼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司城的百花园是土司皇城的“御花园”。土司非常注重亭园的设置,以满足王室休闲和娱乐,园中春有桃花、樱花,夏有牡丹、芙蓉,秋有丹桂、海棠,冬有梅花飘香,古柏苍松,林林总总,姹紫嫣红。

求恩施土司城校场坐标3个边界石碑介绍~!

土司简介碑

由高1.9米,宽0.73米,厚0.23米的五块石碑组成.从左向右四块碑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元明清时期土司的司政设置,和辖地划分。 第五块汉土缰界碑立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其目的是为解决汉土之间疆界土地争端,而规定双方共同遵守的条款。

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一种以封建领主制为主体、以封建农奴制经济为基础、军政一体、寓兵于农、地域割据的制度,保留奴隶社会的一些成份,遗存原始部落社会的某些痕迹。古恩施土司制度,兴起于元代,盛行于明代,废止于清代雍正年间,前后450余年。土司官衔由朝庭赐封,“授以虚职”。其官衔分为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官衔自从三品到从七品。司位世袭。土司,实际上就是一个权倾土民、地地道道的土皇帝,土司自称“什用”和“答送”,后自称“本爵”,土民称其为“爵爷”,土司王府即“爵府”,常以九进堂、九重天等九字开头命名。

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

一方面在清康熙末期至清雍正初年,土汉之间经常超越“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界定,为争夺土地而引起纠纷,为“勒石定界、息争宁人”,以容美宣慰使为代表,湖广总督及巡抚、荆州府、枝江县衙、长阳县衙等共议,便竖立石碣,分定疆界,避免再生事端;另一方面,清雍正初年以来,朝廷在云贵等地纷纷废土设流。而容美等施州地区的土司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和朝庭有实力抗衡。朝廷为保时局,便暂施烟幕,用勘定汉土疆界的形式,蒙蔽鄂西南土司地区,实为暂缓改土归流的权宜之计。清政府在鄂西南改土归流的过程中实行了区别对待的方法,对容美土司进行重点打击,主要命令下级官员积极揭发检举容美土司田旻如的“劣迹”,同时以清兵四面进逼,迫使旻如于雍正十一年十二月自缢。对其他土司则采取积极策动其“自献”改流的措施。迫于清政府的巨大压力,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四月八日,忠洞土司田光祖联合其他十四个土司,到省城总督衙门呈请改流。湖广总督迈柱接到集体呈请后,立即上奏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不仅批准了鄂西诸土司全部改流,而且将善后事宜及建政改制等全部交给迈柱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