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波罗的海国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挪威、瑞典、丹麦等国家。在波罗的海沿岸,还有一个国家独具魅力,那就是拉脱维亚。拉脱维亚,这个北欧风格的国度,以其独特的风情、丰富的历史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拉脱维亚,探寻波罗的海的明珠。
一、拉脱维亚的历史与文化
1. 历史沿革
拉脱维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爱沙尼亚、立陶宛隔海相望。在历史上,拉脱维亚曾是不同民族的居住地,包括立陶宛人、普鲁士人、丹麦人、德意志人等。13世纪,拉脱维亚成为条顿骑士团和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18世纪末,拉脱维亚被俄罗斯帝国吞并。1918年,拉脱维亚独立,成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二战期间,拉脱维亚再次被苏联占领。1991年,苏联解体后,拉脱维亚恢复独立。
2. 文化特色
拉脱维亚的文化融合了立陶宛、普鲁士、德意志、俄罗斯等多种文化。拉脱维亚语属于波罗的海语系,与立陶宛语相近。拉脱维亚的传统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拉脱维亚还有丰富的节日庆典,如五月九日的独立日、圣诞节、复活节等。
二、拉脱维亚的自然风光
拉脱维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被誉为“波罗的海的明珠”。
1. 波罗的海海岸线
拉脱维亚的波罗的海海岸线长达590公里,沙滩细腻,海水清澈。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阳光、沙滩、海浪的美好时光。
2. 森林与湖泊
拉脱维亚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45%。拉脱维亚的湖泊众多,被誉为“千湖之国”。这些湖泊景色宜人,是垂钓、划船、野餐的好去处。
3. 国家公园
拉脱维亚拥有多个国家公园,如塞梅国家公园、加尔特斯国家公园等。这些国家公园自然景观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探险、徒步的好地方。
三、拉脱维亚的旅游攻略
1. 必游景点
里加老城:拉脱维亚的首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称号。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不同风格的建筑。
塔林:拉脱维亚的第二大城市,与里加相邻。塔林老城同样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称号,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中世纪的风情。
塞梅国家公园:拉脱维亚最大的国家公园,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2. 美食推荐
拉脱维亚烤肉:拉脱维亚的传统美食,肉质鲜嫩,风味独特。
黑面包:拉脱维亚的传统面包,口感独特,营养丰富。
3. 旅行时间
最佳旅行时间:夏季(6月-8月)是拉脱维亚的最佳旅行时间,此时天气宜人,风景如画。
旅行注意事项:拉脱维亚的冬季较为寒冷,游客需做好保暖措施。
拉脱维亚,这个北欧风格的国度,以其独特的风情、丰富的历史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波罗的海的明珠。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品尝到地道的美食。如果你对波罗的海国家感兴趣,不妨来拉脱维亚走一走,感受这里的魅力。
拉脱维亚是欧洲国家。
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 Republika),简称拉脱维亚。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
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二国相邻,全国总面积64589平方公里。
1、位置:
拉脱维亚位于东欧平原西部,临波罗的海东岸,里加湾深入内陆;同爱沙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接壤。面积为6458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62046平方千米,内水面积2543平方千米。
2、水文
拉脱维亚主要河流是道加瓦河和高亚河。境内多湖泊和沼泽。面积超过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40个,较大的湖泊有卢班斯湖、拉兹纳湖、埃古列湖和布尔特涅克斯湖。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中间类型。有1.4万条河流,其中长度10千米以上的有777条。
3、语言:
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为拉脱维亚语,分中部、东部和北部三种方言,属于印欧语系波罗的海语族,还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95%以上居民懂俄语,约10%居民懂德语、英语。通用俄语、英语。北欧语言在拉脱维亚有一定基础,如瑞典语。
1、气候
拉脱维亚,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年降水量550—800毫米,较湿润。夏季白天平均气温23℃,夜晚平均气温11℃,冬季沿海地区平均气温零下2-3℃,非沿海地区零下6-7℃。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湿度大,全年约有一半时间为雨雪天气。
2、经济
拉脱维亚经济基础较好,以工业和农牧业为主,是波罗的海沿岸经济发达国家,也是原苏联经济最发达和富饶的地区之一,在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中,其工业位居第一、农业位居第二。
3、首都地理位置
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位于波罗的海国家的中心地带,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枢纽城市及避暑疗养胜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古时曾有里加河流经此处,城市因此得名。里加位于波罗的海国家的中心地带,濒临里加湾,市区跨道加瓦河两岸,北距波罗的海15公里。
里加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
4、寒热
拉脱维亚的冬季寒冷而漫长,从10月持续到次年5月,多风,多雪,少见阳光;夏季有7、8两月,是全国休假的季节,最高温度可达31℃,这在东北欧国家中相对是比较少见的。
仿佛是应气候变化的景,夏季最高气温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现今拉脱维亚每年的高温天气约持续两周。但除大商场和少数公共场所和公司外,大部分建筑都没有空调设备,只有电风扇。
扩展资料:
拉脱维亚经济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脱维亚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因此战后经济得到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1980年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4倍,农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0%。
198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33.25亿卢布,国民收入为72.88亿卢布。1989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比上年又分别增长2.1%和4.1%,为 136.04亿卢布和76亿卢布。1990年拉脱维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苏的1.2%,居全苏第 11位,是全苏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拉脱维亚独立后,摒弃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旧模式,改而实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基本经济政策。
其经济改革的主要构想和内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彻底改革经济结构,实现国营财产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变以国家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在经济管理上,打破国家的垄断,大力鼓励和发展市场经营活动。
归结起来,拉脱维亚经济改革主要是彻底改变苏联那套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为此,独立以来,该国已颁布了关于改革财产权、实现私有化、放开价格等许多有关的法律和法令,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际措施。例如,独立以来它已基本放开了物价,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欧洲国家。
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 Republika),简称拉脱维亚。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
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二国相邻,全国总面积64589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1、位置:
拉脱维亚位于东欧平原西部,临波罗的海东岸,里加湾深入内陆;同爱沙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接壤。面积为6458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62046平方千米,内水面积2543平方千米。
2、水文
拉脱维亚主要河流是道加瓦河和高亚河。境内多湖泊和沼泽。面积超过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40个,较大的湖泊有卢班斯湖、拉兹纳湖、埃古列湖和布尔特涅克斯湖。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中间类型。有1.4万条河流,其中长度10千米以上的有777条。
3、语言:
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为拉脱维亚语,分中部、东部和北部三种方言,属于印欧语系波罗的海语族,还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95%以上居民懂俄语,约10%居民懂德语、英语。通用俄语、英语。北欧语言在拉脱维亚有一定基础,如瑞典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脱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