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双塔寺历史(太原双塔寺历史资料)

旅游攻略 (3) 7天前

太原双塔寺,位于我国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自唐代以来,双塔寺历经风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信仰与祈愿。本文将从双塔寺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对这座千年古刹进行详细介绍。

一、双塔寺的历史渊源

双塔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崇福寺。据《山西通志》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父亲李渊,在晋阳宫(今太原)西郊建立了崇福寺。寺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寓意“崇福”。后因寺内有两座宝塔,故称“双塔寺”。

二、双塔寺的建筑特色

双塔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寺内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藏经楼等。

1. 山门:山门是进入寺院的必经之路,也是寺院的重要象征。双塔寺的山门采用歇山顶式建筑,檐角翘起,气势恢宏。

2. 天王殿:天王殿位于山门之后,是寺院的主要殿堂之一。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寓意守护佛法。

3.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双塔寺的核心建筑,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殿内金碧辉煌,气势磅礴。

4. 钟鼓楼:钟鼓楼位于大雄宝殿两侧,分别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和铁鼓。钟声悠扬,鼓声震天,寓意警醒世人。

5. 藏经楼:藏经楼位于寺院的东北角,收藏着大量佛教经典。楼内环境幽静,是修行者静心之地。

三、双塔寺的文化内涵

1. 佛教文化:双塔寺作为佛教圣地,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寺内供奉的佛像、壁画、碑刻等,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历史文化:双塔寺见证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寺内碑刻、墓志等,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3. 民俗文化:双塔寺周边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庙会、祈福等,吸引了众多信众和游客。

4. 环保文化:双塔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寺内古树参天,花草繁茂,是一处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太原双塔寺作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这座千年古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今,双塔寺已成为太原市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朝拜。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双塔寺将继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世人带来更多福祉。

太原双塔寺历史介绍

双塔是太原的标志,看见太原双塔寺,也就看到了太原。当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行驶在南同蒲铁路线上,快到达太原车站时,透过车窗,就会看到相对峙的双塔,恰似两根直指云霄的擎天巨柱,耸立在这黄土地上。这就是著名的太原双塔寺。

双塔寺坐落在太原市东南郊郝庄东南,双塔最初的命名是“宣文塔”,双塔脚下的寺庙称为“永祚寺”。“宣文塔“永祚寺”的名称早已被人们淡忘了,而民间惯称之为“双塔寺”。

命名为“宣文塔”,是为了纪念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据说,这位当年未得穆宗皇帝宠幸的妃子,曾拜妙峰祖师为师,并向他请教乞子求荣之法。妙峰祖师回答说:“造塔、建寺、修桥补路,能大兴这三件善事,必有上天保佑。”李太后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以做“功德”为名,拿出大量金钱资助造塔建寺。据《太原县志》、《山西通志》说,建造双塔寺的那笔数目惊人的费用,都是慈圣李太后资助的,所以双塔落成后,便以她的尊号“宣文”作为塔名。

寺名“永祚寺”,典出《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祚”是赐福,保佑的意思。“胤”,指子孙后代。“永祚”为“永锡祚胤”的略写,意思是:祝君子的天下能够千年万代永久长存,保佑子孙后人代代为君。

双塔寺坐南向北,依山而建,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后院现存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方丈等建筑。还有天井中的丁香,牡丹。前院有新辟的牡丹园和书法长廊。布局合理严谨,景观优雅秀美。

太原双塔寺太原双塔寺的来历和简介300字

1、太原的永祚寺,是非遗吗2、双塔寺公园开放后要不要门票3、双塔寺庙会是什么时候4、永祚寺双塔介绍?太原的永祚寺,是非遗吗

太原的永祚寺是非遗的,相关资料如下

永作寺,民间俗称双塔寺,是国家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背依太行群峰,四周松柏拥翠,殿宇轩昂,双塔耸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太原南郊的双塔寺,是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太原市

市徽上的主题图案。双塔寺,原名永祚寺,大约始建于明朝

万历中期1597-1602年,因为寺内有两座高塔,所以俗称双

塔寺。如今当地人也都习惯称这里为双塔寺,反而对原名比

较陌生了。双塔寺的建筑格局不复杂,由前院、后院、塔

院三部分组成,著名的双塔就在塔院里。

双塔寺公园开放后要不要门票

双塔寺公园开放后是不要门票的。

双塔寺景区别名三晋名刹双塔寺,本名“永祚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4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古香古色。

寺庙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3万平方米。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后院现存大雄宝殿、三圣阁、排堂、方丈等建筑。寺内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皆系无量殿形制,以青砖雕仿木结构建造。

三圣祠,原名观音阁,面阔三间,长16.75米,深9.7米。处在当心间顶部的砖雕藻井,被认为是双塔寺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中的代表作。正中龛内为观音大师彩塑。塑像高2米,造型丰满,线条流畅,是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基本信息:

可以去欣赏双塔寺公园的菊花展,还可以游览五一广场的最新面貌。或是去钟楼街购物食品街品尝各种美食诱惑。让舌尖上的味蕾散发美食的诱惑。

国庆节,祖国上下一片欢腾,一片一片的中国红,看,没一座城市广场的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这是我们的骄傲,让我们一起为强大的祖国呐喊欢呼:祖国,我爱您!

双塔寺庙会是什么时候

永作寺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丘上。 背靠太行群峰,松柏环绕,殿堂气势恢宏,双塔耸立。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昵称

双塔寺

构建时间

明万历中期

保护情况

国家重点单位

地点

山西太原市东南郝庄村

永作牡丹

永祚寺始建于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原名永明寺。 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继续修建,改名为永祚。 寺庙。

清初延续山门,修葺禅堂和寺院,形成小型寺院。 然而,在多年的战乱中,古庙历经沧桑,到了民国末年,满目疮痍,满目疮痍。

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修葺。

新建碑廊,仿前院,广植牡丹,使古庙焕然一新。

2011年7月18日,太原浩庄市第23届永作寺双塔文化庙会,在双塔寺文化广场隆重开幕。 这是多年来郝庄最大的庙会。

7月17日至22日,精彩文艺节目连续6天开播。 庙会的主题是“来郝庄,逛庙会,看大戏,品美食,看火,赏书画,登双塔,享福”。

永作寺总面积12万平方米。 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分三进院落。 从北面的山门进入,第一个院落于1980年代仿明式扩建。

第二个院子叫“祗园风景区”,叫牡丹院,种着各种牡丹,有北方园林的韵味; 展厅向东延伸,陈列着从城市中收集的铭文和雕像。

院子的第三个入口是“永作禅林”,被称为佛院。

大雄宝殿五间为结构精巧的二檐亭阁。 均用青砖砌成柱、檐、斗、麻雀、挂花柱及花纹等,仿木结构建造。 是典型的明代无梁建筑,故称“无量堂”。

大殿中央供奉一尊3.85米高的立式镀金阿弥陀佛铜像,两侧各有释迦牟尼、药师等铁铸铁造像。 殿前有明代栽种的两株紫丁香和牡丹。

大雄宝殿顶上是三圣阁,一座独檐的山顶建筑。 顶部由砖雕桶〖FJF〗拱〖FJJ〗制成。 是中国古代建筑无量堂中的瑰宝。

堂内原《西游三圣》

永祚寺双塔介绍?

永祚寺双塔(双塔寺),亦称宣文塔,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双塔寺内。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祚寺双塔别称文笔双峰,南北对峙,相距16丈(50米),取“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之意。这两座形同孪生的姊妹塔,一个是创建于先的“文峰塔”,一个是继建于後的“舍利塔”。

舍利塔的原名叫做宣文塔(与文峰塔同名),建设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历时五年竣工,由高僧佛登和尚(又称妙峰祖师)主持修建,而且塔内藏有佛舍利子,所以又叫做宣文佛塔,或舍利塔。舍利塔位于塔院的北端(西北隅),所以也有人按方位把它叫做北塔。北塔全部用秦砖砌筑,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琉璃剪边,色彩绚丽,是不可多见的明代砖雕艺术品。塔内有石阶直至塔顶。舍利塔塔顶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制于覆盆仰莲座中。

文峰塔与舍利塔比目并立,位于塔院东南隅,也叫宣文塔、宣文宝塔。它所以叫文峰塔,是因为它创建的原因本是为补辅太原府城“西北高东南低”,不利于发展文化的地形不足,用以“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从建筑特色看,文峰塔虽然略早于舍利塔问世,但是,它们必竟同属于明代中叶的作品,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平面都是八角形状,都是十三层建筑,高低也仅有 2厘米之差。然而,它们也有不少不容忽视的差别,那就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塔的主体塔身,也有很大的差别;文峰塔上下直径几乎相同,基本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外形呈直线形;而舍利塔却是上下直径相差很大,有明显的收分,尤其是七层以上更为突出,使整个塔的外形呈弧状流线形。这些大大小小的差别,无疑正反映着两塔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在造形、技艺和风格上的不同。

永祚寺双塔形制相似,八角十三层建筑结构砖塔,高五十四点七米。塔檐下雕刻斗拱,檐上饰有琉璃脊兽,绚丽壮观。塔内有阶梯踏道可登顶层。双塔寺双塔为太原的标志。2016年永祚寺古建筑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双塔寺历史

公元849年,裴休建佛殿,前有千佛阁、慈氏宝阁,宋太宗赐御书百二十卷,僧惟真建阁贮藏,郝允李建观音殿,梅尧臣记。元末尽毁。明初,僧人创庵于旧址,辛末立为丛林。今古寺虽已荒废,但两座浮塔依然屹立于山门前,当地百姓亦称此地为双塔寺。大殿如今已废,仅存的石佛殿也多有破损。至乾隆年间,几乎全部被毁,仅剩下双塔与石佛殿。现今,石佛殿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在大殿废基后发现了几块宋代瓦片,其中两块为“重脊滴水”,其形状与花纹保存完好,在现存遗物中较为罕见,应妥善保存。

双塔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849年,那时裴休建造佛殿,前有千佛阁、慈氏宝阁,宋太宗赐御书百二十卷,僧惟真建阁贮藏。郝允李建观音殿,梅尧臣对此有记。然而,元朝末年,这座寺庙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直到明朝洪武初年,僧人在此地创立庵堂,直至辛末年,寺庙成为了丛林。现今,虽然古寺已成废墟,但两座浮塔仍矗立在山门前,当地人习惯称其为双塔寺。

可惜的是,大殿如今已经废弃,仅存的石佛殿也已残破不堪。直至乾隆年间,双塔寺几乎被全部摧毁,仅剩下双塔与石佛殿。而现今,石佛殿也早已消失无踪。在大殿废墟中,我们发现了几块宋代的瓦片,其中有两块名为“重脊滴水”,其形状与花纹保存完好,在目前的遗物中较为罕见,应予以妥善保护。

双塔寺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不可小觑,它见证了古代建筑的辉煌与变迁。虽然寺庙已荒废,但两座浮塔仍矗立于此,提醒着后人关于这座古寺的记忆。如今,我们所能够看到的仅存遗迹,如宋代的瓦片“重脊滴水”,都成为了研究这座古寺历史的宝贵资料。因此,对这些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理解双塔寺的历史文化价值至关重要。

扩展资料

双塔寺,三晋名刹,本名永祚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